中鋁網訊:當前,正值電解鋁行業的傳統旺季,但是下游需求卻沒有大的改變,加上產能過剩、成本增加等因素,電解鋁全行業正處于全面虧損狀態。絕大多數的電解鋁企業的主業都基本不賺錢或最多盈虧平衡,而步入2012年鋁價下跌至每噸16000元左右,絕大多數的企業已經開始虧損。
冶金行業分析師指出:當前,整個電解鋁行業表現為整體虧損。2012年電解鋁產能利用率低于70%,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十分凸顯。而西部電解鋁的投建熱潮卻在逆勢中加速沖刺,無疑給產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。當前解鋁產能向西部轉移缺乏規劃和管理,而中東部地區的產能退出機制還有待完善,缺乏監督,這讓國內電解鋁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得到了近進一步的惡化。
對于電解鋁行業來說,投資西部既有煤炭資源豐富、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,又有遠離內地市場、運輸成本增加的劣勢。因此煤炭資源價格的低廉成為電解鋁行業扎堆進入西部的主要原因。
在開工率不足的情況下,快速的新增產能對整個電解鋁行業來說,大大加大了產能過剩的問題,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很大的風險。
為了抑制電解鋁盲目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風險,2012年4月相關部門聯合發文叫停所有電解鋁的擬建項目,并要求地方取消對該產業的優惠政策。當時被認為是電解鋁發展重鎮的新疆并未列入。然而,當然大批電解鋁企業進軍新疆帶來的新建產能急劇擴張充滿了隱憂。“新建”卻沒有相應的“淘汰”,不僅會加劇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,而且對于電解鋁行業而言,產能的急劇擴張必然帶來行業過剩,同時價格下跌,整個行業虧損困局將難以逆轉。
據《2013-2017年中國電解鋁市場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》顯示:電解鋁行業產能原本就過剩,若不能有效規劃和設計,在加大西部發展的同時,中東部地區沒有逐步退出,至少是部分退出,將會加劇國內的競爭,致使其價格進一步下滑,利潤下降,進而影響我國出口價格,不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。但與其靠政策引導,不如依靠市場。市場自然價格調節杠桿是對產業最好的引導方式,市場的變動會真正使產業轉移成為現實。(中鋁網新聞中心)